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热门歌曲 热门歌曲

美观二人转_二人转美美观观的天

tamoadmin 2024-08-11 人已围观

简介1.渔歌广场舞 美观不美观 吉特巴 二人转2.美美关关的天,美美关关的地是谁唱的3.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4.谁推荐有二人转氛围的歌?艺名:孙小宝本名:孙传宝国籍:中国籍贯:德惠性别:男地区:内地职业:歌手生肖:蛇 职业:歌手爱好:上网等...个人简介: 一个二人转演员,一个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人,一个可爱的家伙,一个...... “二人转演员”,是孙小宝常规的、也是全部的自我介绍,尽管在央

1.渔歌广场舞 美观不美观 吉特巴 二人转

2.美美关关的天,美美关关的地是谁唱的

3.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

4.谁推荐有二人转氛围的歌?

美观二人转_二人转美美观观的天

艺名:孙小宝

本名:孙传宝

国籍:中国

籍贯:德惠

性别:男

地区:内地

职业:歌手

生肖:蛇

职业:歌手

爱好:上网等...

个人简介:

一个二人转演员,一个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人,一个可爱的家伙,一个...... “二人转演员”,是孙小宝常规的、也是全部的自我介绍,尽管在央视春晚上“无情戏弄”了著名主持人李咏之后,孙小宝已具有惊雷般响亮的名头。孙小宝说:“第一,我是地道的二人转演员,学‘谱子戏’出身的;第二,我表演的二人转老少皆喜,我以此为荣。”  儿时的小宝,就已展露了极佳的文艺天分。七八岁时,位于德惠农村的家里拥有一台当时极为罕见的单卡录音机,并配备了大量二人转磁带。小宝基本上一听就会,不多时即可跟着磁带的板眼,从头唱到尾。爸爸见了,喜上眉梢儿:“这孩子备不住将来能干这行。”爸爸的鼓励促使孙小宝在16岁那年考进了德惠评剧团二人转专业培训班,开始了正统的、严酷的专业训练。  小宝迄今已走过了无数的剧场,参加了无数的演出,但是只出版了为数不多的几张录像光盘。“当然要精益求精,宁缺勿滥。有些演员录制了一些节目之后,老百姓看完了就骂,因里边带了脏口,这都是演员自己造成的。我保证,以后不论买到孙小宝的什么节目,大人小孩都能看。”  现今小宝的步子日渐匆忙起来。除了在长春和平大戏院演出,小宝正在吉林电视台录制一档名为《超级乐八点》的综艺节目。此外小宝也一改往日“消极作风”,紧锣密鼓地灌制全新的录像光盘,包括《郭巨埋儿》、《刘三姐上寿》、《鞭打芦花》等剧目。 

孙小宝和爱人金玲经常压轴演出,而且观众看到最后都不愿走,这是为啥?原来孙小宝有个绝活:吃西瓜。有观众为了看他这段戏,还特意买个果盘、坐第一排位置,演到此处,不用孙小宝要,观众的西瓜自动奉上,嘴里还得说:"这果盘就是给你买的。"孙小宝的头型和衣着都挺有意思,头发像立着"八撅小胡",小小的眼睛,用他自己的话说,自己是"丑",爱人是 "旦"。据大戏院工作人员介绍,这对年轻小夫妻是戏院里最倔的,老板想要包装他俩,他俩死活不愿意,小两口对现在的生活挺知足,连名人想要收他们为徒,都被两人婉言谢绝了。金玲说:"当名人太累,又是炒作,又是徘闻的,事大多,我们不愿意掺和进去。"这一点恐怕是很多明星看不透的道理。更让人佩服的还不只这些,与很多二人转艺人不同的是,孙小宝夫妻俩买了个电脑,主要是看网上新鲜的东西,再把这些新鲜的东西融入二人转里。相声段子、笑话、故事,都是孙小宝即兴拨挥的源泉。今年3月中下旬,和平大戏院要给他们录制光盘,他们凭借这张光盘有可能一炮打响。   别看金玲人小,鬼可大着呢,她常常拽着孙小宝切磋技艺,所以两人技术提高很快,难怪孙小宝被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说成是"可以跟魏三抗衡的演员","这张二人转光盘一出,他可能要火过魏三"。 绝活:"现挂"(临场发挥)、"脱口秀"

孙小宝留有一根长长的小辫子,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标志。如果现在看到可爱的小宝,会发现小辫儿短了许多,因为妻子金玲说:“发梢儿有点儿开叉,剪一剪会好的。” 这根一直伴随着小宝演艺生涯的小辫子,有一次差点儿“小命不保”。那一次剪刀已经架在脖子上,小宝不经意的真诚意外地延续了这根小辫儿的生命,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更加鲜活的电视人物形象,这形象,感动得导演阚小龙平生第一次面对自己的作品失声痛哭。 参演电视剧《美丽的田野》是一次必然的机会,就像小宝遇到的那么多机会一样。他饰演的剧中人“美观”,一改人们心目中小宝形象,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,向往普通生活,向往普通爱情的病人。本剧导演阚小龙为“美观”物色演员时遇到了难题,他总觉得诸明星身上欠缺了点儿什么。遇到小宝时,阚导敏锐的触觉忽然感到:“就是他了,我要的就是他身上那种自然的力量。”阚小龙认为小宝“幽默于内”、“大智若愚”、“大俗大雅”、“标准的艺术家”。

电视剧开镜,对艺术无比执著的阚导拿出大剪刀,瞄着小宝的辫子说:“龙哥要下剪子了。”小宝却异常平静地说:“龙哥,你剪我就认了,但这个小辫儿跟了我十几年了。”导演忽然被极度震撼,就此一夜没睡,改了剧本,致使电视剧中又多了一处被小宝攫取了不少眼泪的场景:身患重病的“美观”在昏暗的灯光下,对着媳妇“娘娘”缓缓道来:“我这小辫儿啊,还是我小时候我娘给我留下的。我娘说,这个小辫儿有说道,我们家人都寿命短,这个小辫儿是长命绳,想让它把我拴住,好让我长寿。后来,娘走了,这个小辫儿,就一直留到了现在。有的时候我看见它呀,就像看见我娘一样;我背着它呀,也像背着我娘一样。” 事后,制片人丛丽给小宝打了满分。 小宝的儿子 十四个月前,孙小宝的有了自己的小宝贝,并为儿子取名孙家旭。 小宝从此有了新的角色,这出戏,一唱就是一辈子了,他在戏中扮演爸爸。就像儿子的名字,家的概念,对于小宝无比重要。 2004年春节过后,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归来的孙小宝身价陡增,可是他平静地回到长春,回到他三年来演出的和平大戏院,继续着他每晚的精彩表演。有数不清的人前来直接或间接地怂恿:“挪动挪动,好机会呀。”小宝会问个“为什么”,通常便有“名气”、“金钱”、“地位”等世间最撩人欲望的回答乘势掩来,小宝说:“对不起,我不需要。我只想凭自己的实力,拼到哪一步算哪一步,决不会动半点投机取巧的念头。另外我不想离开我的家乡,不想离开和平大戏院,我的根在这里,我在这里最有价值。” 孙小宝在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的眼中是一匹汗血宝马。当时,同样是徐凯泉发掘的另外一位重量级“转星”,也就是后来在春节联欢晚会上,与孙小宝联袂“戏弄”主持人李咏的魏三,因事业的发展不得不暂时离开和平大戏院。徐凯泉再度张开慧眼,寻找更加独特的演员时,孙小宝进入了徐经理的视野。2003年的农历正月,徐凯泉破天荒地驾车远征,把孙小宝从遥远的黑龙江阿城的一个小剧场里接到了长春。小宝从此以和平大戏院为家,凭借自己的实力,让所有的机会无一错过。从电视剧《美丽的田野》到中央电视台的《乡村大世界》,再到春节联欢晚会,仅仅是各类导演坐在台下“”一次小宝的演出,就可以当场决定:孙小宝是不二之选。 小宝已是三口之家,却不打算在长春买房落户。他说:“德惠是我的故土,也是我的归宿。”舞台上神气活现的孙小宝,回到空荡荡的临时住所里,依然乐不可支地炒菜做饭,上网漫游,再有就是不断地听戏。 小宝和夫人金玲也是舞台上的搭档,小宝说:“二人转讲究舞台上的‘抓口’,跟搭档是否合拍,还要看能否‘碰’出精彩的‘包袱’来。”事实上,两人的爱情之路,也应了小宝的这句话。这第一‘碰’,小宝就动了真格的,结果金玲年方。这第二‘碰’,又‘碰’上了念念不忘的同一个女孩,却遇到金玲妈善意推搪。这第三‘碰’,已是小宝不能自已,千山万水再也不能阻隔。这“包袱”一抖搂开,就是一段美妙的姻缘。 孙小宝没有任何绯闻。徐凯泉说:“小宝热爱生活,现在有了一个非常非常漂亮的儿子。他们两口子的生活非常美满。” 小宝的执著、固执、乃至些许的偏执,如此可见一斑。那么大多数人揣测小宝的性格,定然离不开幽默、快乐等一系列带有喜剧色彩的形容词,这样就有些片面了。 为什么这一段讲述叫做“小宝的儿子”?因为不管怎么看,孙小宝都必将成为一个超级爸爸。 小宝今年虚岁二十九。 静静地听了孙小宝演唱的一首歌。小宝说,这是和平大戏院为自己量身定做的,是小宝这么多年来总结出的人生道理:《难得是自在》。 开天地,世盛又世衰,古来的做人之道,圣贤已说明白。 听我这混世之言,理偏它道不歪。 世人都说累,其实没想开,黑瞎子掰苞米,挨累它不会揣。 人生一世无定数,就看你咋安排。 胖人还要瘦,瘦人想富态,人生本是一场戏,没有不下的台。 好坏你就随他去,难得是自在。 噫呼哪呼咳,噫呼哪呼咳。 单卡录音机是引路老师? 说起孙小宝的二人转生涯,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受家庭影响的,可孙小宝却说:其实他家里没有一个是搞艺术的,自己学二人转的引路老师是一台单卡录音机。这也许与小宝的聪明和悟性高有很大的关系,在他七八岁时,他家里就拥有了一台当时很稀罕的单卡录音机,还有大量二人转磁带。孙小宝特别爱听,而且只要一听基本上就能学会。爸爸看见了,特别高兴,于是鼓励他在16岁那年考进了德惠县评剧团二人转培训班。从此,孙小宝开始走上了二人转艺术之路东北是我成长的地方,我不想离开这块土地。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,一切都顺其自然其中有吉林省著名的“二人转皇帝”韩子平、“二人转皇后”闫学晶、吉林省四大名丑之一佟长江、长春和平大戏院当红民间艺人孙小宝和赵小飞、手绢大王马士杰、2003年CCTV小品大赛获奖演员陆晓波和平大戏的孙小宝和赵小飞

爱好:

老家:德惠

现在住址:长春市

爱好:上网等...

搭档:金玲

儿子:孙家旭

渔歌广场舞 美观不美观 吉特巴 二人转

孙小宝与金玲,2002年步入婚姻的殿堂,还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。在谈及自己的儿子时,孙小宝满脸自豪,因为儿子是他的粉丝。而且,在他的影响下,儿子也是多才多艺,不仅会打快板,二人转、唱歌、跳舞样样俱全。

孙小宝,17年出生于吉林春市德惠市。二人转演员、笑星。代表戏曲作品有《鞭打芦花》、《寿昌寻母》等。事业上不追求名利,顺其自然,家庭幸福,又有多少艺人敢于舍弃,淡泊名利,过随心而遇的生活。

主持表演

如今想看孙小宝,不仅在二人转舞台上,他主持《忽悠姐妹花》,外号“胡翠花”,活脱脱的“古装笑星”;他出演《美丽的田野》等电视剧,“美观”的角色足能领新人奖。对于表演和主持,孙小宝的态度相当明确。

“这些都是我的业余爱好,作主持人,我认为自己不及格,当演员,也是帮朋友的事儿。我归根结底还是个二人转演员,只不过涉猎得比较广。”说起客串剧,孙小宝也不忘拿自己“砸挂”,他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讲起,“前两天有人找我演电视剧,我看了剧本也挺好。

以上内容参考?百度百科-孙小宝

美美关关的天,美美关关的地是谁唱的

这是?渔歌广场舞 (美观不美观 - 吉特巴 二人转)——优酷网,点击即可。(就是14步)

现上传这首舞曲与大家分享。

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

孙小宝唱的。

孙小宝,男,17年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市,东北笑星,戏曲演员,也是一个二人转演员。经典作品有《鞭打芦花》、《寿昌寻母》等。

孙小宝能在二人转这行闯出名堂,与儿时的熏陶不无关系,“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个录音机,《马前泼水》、《回杯记》这些二人转我是从那时听到的,后来去学二人转,老师唱头一句,我就知道下头接什么。”

扩展资料:

个人经历

孙小宝16岁初中毕业后开始学二人转,正好赶上德惠评剧团招学员,“父亲知道我喜欢唱二人转,就让我去试试。”回忆起考学员的情形,孙小宝总是开玩笑地说,“老师说我长得太难看,妆都没办法化,所以没要我。

孙小宝被更多观众知道,还是他来到长春和平大戏院之后。“2003年东北二人转进京大拜年,那之后可以说我才火。现在大家在长途车上看到的,我吃苹果,金玲给打掉的,就是当时的节目。

二人转舞台一唱成名,孙小宝也“转”来了他的爱情——和他一副架的二人转演员金玲就是他媳妇。“我跟媳妇认识是在1998年,当时我在哈尔滨唱戏,金玲和她妈也在哈尔滨演出,在江沿溜达时就遇上了。当时我就使劲瞅她,回头我就和我姨说,我相中她了。”

百度百科-孙小宝

谁推荐有二人转氛围的歌?

二人转是中国草根艺术,二人转的表演离不开舞台美术。他们之间相辅相成。那么,关于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,你知道多少?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绍,希望能帮到你。

 山寨草根之恋

二人转是名副其实的山寨艺术。历史上,它处江湖之远,鲜见于瓦色勾栏。艺人们走乡串沟,官府不许进城,文人不屑一顾。然而,它红遍千山万岭,香飘村村寨寨,成为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花。

从舞台美术构成――传统剧场来讲,二人转艺人们走到哪里,舞台就设在哪里,从不讲究场所条件的高低优劣。历史上,二人转艺人主要是在乡间唱屯场,唱大车店,唱庙会,有的到山里唱林场,唱参棚,唱大烟市,民国后期有的到城镇唱大棚,唱茶社。

唱屯场,也称唱子孙窑,就是在庄稼院演唱。冬天在屋里唱,夏天在外边唱。露天演出,个别地方搭小台子,多数地方搭不起,就地唱。先打地,场上摆一张彩桌子。服装道具放在桌上。桌前是表演区,桌后是后台。桌后放一条长凳,包头的化上妆,坐在这里打板。桌西侧放一条长凳,拉弦的和吹喇叭的坐在这里。桌东侧放一条长凳,唱丑的坐在这里。围着表演区,三面放一些椅凳,所谓老爷一流人物坐着,一般观众围站在后边。在屋里唱,如果有南北大炕,艺人在地当间,朝东摆彩桌子表演,群众坐在南北大炕上看。这个节目朝南炕演,下个节目朝北炕演。

唱大车店,也称唱轮子窑。从农历八月十五到腊月中旬,是农民拉粮季节,大道上车马不断。这也是二人转艺人唱大车店的黄金季节。此外,农忙时,屯场冷清,艺人也常在大车店唱。店老板特别欢迎二人转艺人来店里唱,吃住都不要钱。因为那个店有二人转,店客准多,生意兴隆。在大车店,客人吃饭时,艺人和店伙计一起端碗拣盘,吃完饭,上装包头,下装撤桌,打场子,两个都准备妥了,就开唱。

唱庙会。清道光年间,就有二人转唱庙会的记载。民国年间,唱庙会更普通,名目繁多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兴唱戏还原,一逢灾年,请唱庙会的就多了。有老母庙会、岳王庙会、天后宫庙会、财神庙会等。多数庙会,临时高搭席棚野戏台子。戏台搭法有规矩,一般都在庙前搭,台口正对庙门。演出时,台口与庙门之间闪条道,免得挡了神仙看戏。若庙前没地方,戏台搭在别处,也得在戏台正前方搭个席棚,把神仙牌位请去,供在席棚正中。唱野戏台子,观众多,唱双玩艺显得空荡,词也听不清,因此多唱拉场戏。

唱东山沟。清末及民国年间,二人转艺人到松花江以东,长白山里行艺,称为唱江东,唱东山沟。在山里,九月唱赌局,并排两间棚子,一个棚子押宝,一个棚子唱二人转。局散了,就不唱了。又唱棒槌营,即给深山里挖人参的人唱。艺人以山当舞台,以天当布景,以小河当化妆台,虽说艰苦,却很幽然。又唱大烟市,路旁撂地,舞台没遮没拦,观众成分复杂,不好唱。一段唱一个小时,到点打住,把碗往地上一放,观众赏大烟土。唱老洞狗子,老洞狗子指住在用树皮盖的房子里的人,他们隐姓埋名,与世隔绝。艺人背靠大树为舞台,搬来树墩子为坐椅,头上树挂为大幕。二人转艺人还常被抓去唱兵营,称唱刺子窑。被土匪抓去唱山寨,称唱英雄窑。在山里唱,别有一番情趣。晚上没有灯,点松竹明子很亮堂,只是烟太大,唱完脸都熏黑了。

绝大多数二人转艺人,是半农半艺的高粱红唱手,农忙时种地,农闲时三五搭班,在家乡附近演唱,围着十里八村转来转去。随着二人转艺术的兴旺发达,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的职业艺人。他们一年到头行艺演唱,称为四季常青唱手。它们不局限于家乡本地,而是走向四方。

二人转艺术的欣赏者,自然是黑土地上的草民:田园里的庄稼汉、村妇、老人、儿童,以及江湖上的五行八作。二人转舞台美术,直接受关东人民审美习惯的影响。东北大地,造就了关东人民粗狂豪放,英武刚健,朴实无华,尽情尽兴的性格特征和喜欢大酒大肉,大悲大喜,大红大绿,大歌大舞的审美习惯。

二人转艺术就是在这种山寨草根的情恋中,培育了自身的舞台美术基因,那就是色彩上的大红大绿,品味上的大土大香,扮相上的大丑大美,表演上的大舞大浪。这是二人转艺术的关东之美,山野之美,农民之美,草根之美,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纯朴之美。东北人有一句俗语:“宁舍一顿饭,不舍二人转。”这是山寨草根对春风春雨之恋,关东黑土地对山花野草之恋,广大劳动人民对优秀民间文化传统之恋。

 山花野草之情

在东北大平原上,有一种多年野生草本,学名车前子,俗称车轱辘菜。它根须深扎,不畏贫瘠。它在田头路边,车道沟里也能生长,任凭车压、马踏、畜啃、自强不息。开淡**小花。一到夏秋,漫山遍野,引得蜂飞蝶舞,点缀得大地烂漫。它虽然无牡丹之富贵,玉兰之幽雅,茉莉之奇香,但它是东北黑土地上的娇子,大风大雪中的强者,塞外春天的一道风景,关东人民的至爱。

东北二人转,正好比这压不垮踩不烂的车轱辘菜。二人转这种草根艺术,最接近土壤,接近水源,接近群众,接近大自然,它也有极强的生命力。二人转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,经受了时代变迁,改朝换代,军阀混战,日寇铁蹄,枪林弹雨,自然灾害,__浩劫。然而,它都顽强地闯过来了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二人转的舞台美术造型,具有山花野草般简单朴素之美。

二人转形成之初,主要是二人一副架,扭扭唱唱的表演形式。演员均系男性,一人扮女装,称为上装或旦角。头上包一块青布或勒一条青带子,因此也称上装为包头的。另一人扮男装,称为下装。下装最大的特点是丑扮丑唱,因此,也称下装为唱丑的。当初化妆扮相极为简单。上装青布包天,戴一两朵花,脸上拍粉抹红。所谓拍粉,多用白铅粉。所谓抹红,多是将门上的红对联撕下,随身携带,下场前,用水润湿,擦在脸上。上装上身穿对襟花袄,下身穿一件肥大的绿裤子。若没有这些,就临时跟妇女借件花衣服穿上,或借条花被单系上即可。下装衣服裤子随便,扎腰包,戴丑帽。有的下装勾三花脸,有的本脸上场。勾三花脸得黑色,多用锅底灰。 早期二人转的手持道具,除竹板,手玉子外,下装白天拿丑棒,晚上端灯。丑棒亦称彩棒,多数是椴木的,上边没眼儿,有一端钉块红布。丑须会扔彩棒,在空中能转出好多花样。

唱晚场,丑右手擎灯,照上装的脸。火苗须高不过额头,低不过鼻子。高了脸黑,看不清眼珠;低了会被上装气口吹灭,远了脸上不亮,近了火苗燎脸。艺人说:“吃饺子吃馅儿,看戏看旦儿。”唱二人转,晚上看上装,全仗丑端灯追光的技巧。丑还用灯领唱引路,表演掏灯花绝技。双盘泥灯,下有灯座,上有灯葫芦。顶灯走矮子十分好看。翻跟斗时,顺手扶灯,脚落地同时手离灯,手疾眼快,不注意看不出来,灯不掉,油不洒。

舞手绢。二人转手绢,最早四方形。起初艺人拿手绢,并不扔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二人转手绢多为四方形,真丝面料,耍起来太轻,须喷上水才能转。1963年,辽宁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,将手绢用为八角形,双层,疙瘩绸面料,中间加一个圈,周围缀以亮片,既厚重,又美观,拓展了立顶转,回旋转等表演功能。后又改为人造绵面料。

耍扇子。清代及民国年间,乡村没有电灯,艺人都端油灯和蜡台照明。扇子与灯是一对矛盾。扇子一舞,风起灯灭。因此,二人转使用扇子较晚,发展较慢。过去耍扇子,主要在日场,日场不端灯。民国后期,辽北的关金扇使用金漆扇子,翻、转、旋、抛,优美自如,名声大振。

打手玉子。手玉子是上装使用的击节道具。竹板制作,每块约三寸五至四寸长,一寸多宽。共四块,每手两块。有绝艺的,能使五块,六块。手玉子出手,能扔一房多高。

杂耍道具。民国二人转,绝话精湛,丰富多彩。除上述手持道具外,黑山艺人赵富表演打碗叉和打烟袋杆绝活。三个碗拿在手中,敲得磁声磁气,用在唱小帽时异常悦耳,上装和下装连打带唱,不用乐队。三根烟袋杆敲击玩耍,亦十分动听有趣。

建国后,二人转逐渐走上大剧场,大舞台,舞台美术综合发展,变化很大。在大舞台上,二人转与现代歌舞一样,前垂大幕,后打天幕,侧有边幕,中有纱幕,下面立有硬片图案,上边吊有花篮景片。灯光,扩音一概俱全。但这些并非二人转的主流方向,乃二人转涉足大雅的一种样式。专业团在乡间流动演出及广大的半农半艺剧团,仍是舞美简单,精悍轻便,他们保持了二人转朴实灵便的特点,既是客观条件造就,也是应该提倡的根本之路。

总的说来,二人转的舞台美术,具有简单朴素之美。这是中国民间文艺的优秀传统,应该保护与发扬。我们不能把简单朴素视为低级,更不能贪大求洋,丢掉传统,那只能自取灭亡。

车前子花虽小而简单,却无可替代。他是山野的春天,大地的情怀,大自然美之所在,土香土色,美不胜收。

 红花绿叶之妙

二人转一丑一旦。旦又称上装,丑称下装。艺人说:“旦是一朵花,全靠丑衬它。”“上装一棵菜,全靠下装卖。”“旦角一条线,丑角一大片。”旦与丑是红花绿叶的关系,好花还得绿叶扶,无叶之花太秃了,不好看,也没生命力。在舞台美术的人物造型上,艺人力求旦扮相漂亮,丑扮相滑稽。一美一丑,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。这也是二人转艺人对美的一种追求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,二人转名丑徐生端灯,照二人转名旦蔡兴林,蔡兴林回头望月,灯下如美人图一般,十分动人。丑也不是真丑,而是透着憨厚之气,老乡称为农村的傻哥,丑的天真,傻得可爱!二人转艺诀道:“三分包头的,七分唱丑的。”“有丑转的欢,无丑艺不全。”我们不能反对二人转丑角艺术。

传统二人转由于条件所限,艺人们的化妆十分简陋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,受评戏,梆子等大戏影响,二人转的化妆、服饰有所丰富和提高。一些走南闯北,在城镇窜大棚、唱茶社的职业艺班,更多地效仿戏曲的化妆与服饰,但亦不失简单。

上装化妆。简单的拍铅粉,抹三红:红嘴唇儿、红脑门儿、红眼皮儿。讲究一点的描眉。辽南高跷会唱蹦蹦,有画脸谱习俗,上装脸上画花。

下装化妆。多数本脸,啥也不画。有的画三花脸,鼻梁上抹一块。辽南高跷会唱二人转有画脸谱习俗,下装在鼻梁上画小动物,如蝴蝶、蜻蜓、蝙蝠、王八。也有画水果,如石榴、桃子。还有的画大钱。画什么随个人爱好,同班艺人不重样。演拉场戏清官不画,混官画。

上装头饰。民国初期(二十年代),辽宁各地二人转上装大致是青布包头,到三十年代、四十年代,讲究的上装改为评戏大扮,带面头,沾水鬓。头面有包头网子,带髻,戴四个大簪,三朵大绒花。还有戴两朵顶花,亦称松树塔花,戴四个蝴蝶,有的戴耳环,琉璃泡穿绳挂耳朵上。水鬓,以温水泡榆树皮贴,三五七片不等。

下装头饰。有两种,一种带丑帽,丑帽是把白毡帽拉直,顶上扎一朵大红花。另一种是头网上戴穿天小辫,辫梢上系一朵小花。有的辫暗中系线,可用手牵动。

上装服装。上穿对襟花布衫,下穿三块瓦或四块瓦的花布裙儿,亦称?子。没有彩裤。脚下是家做的布鞋。到三十年代,讲究的身穿绿缎子裙袄,缀上亮片,满台耀眼。

下装服装。上穿白边蓝布褂,系腰包。下穿红彩裤。脚下是洒鞋或便鞋。

服饰化妆,建国后普遍情况是:传统戏传统扮,现代戏现代扮,拉场戏人物扮。传统扮,上装有大扮越扮两种。大扮与京、评戏花旦相仿,戴面头,贴鬓角,扎彩裙。演武戏时则扮成刀马旦。越扮与越剧古装相同,梳古代仕女头,穿轻纱长衫。下装丑扮,在五十年代被曾一度误认为是丑化劳动人民,摒弃了三花脸,改为俊扮。先是花鼓演员的打扮,扎头巾,穿带花边的彩衣彩裤。后来又受黄梅戏影响,头上用彩布扎成圆球形,身穿蓝衣或彩衣,如同《天仙配》中董永扮相。直到八十年代,才有的恢复了戴毡帽、穿蓝衣、扎白腰包、穿红彩裤、勾三花脸的传统扮相。也有的根据剧情,扮成各色人物,演《猪八戒拱地》,男演员戴特制丑帽,收起帽翅是故事叙述者,放下帽翅是一对猪耳朵。演现代作品,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女演员多为村姑打扮,梳双辫或剪短发,花衣衫裤。男演员扎白毛巾,穿白小褂,内露红背心、黑裤子。如同秧歌剧《兄妹开荒》扮相。八十年代后,在反应城市生活的新节目中,女演员是烫卷发,穿连衣裙或短纱衫、百褶裙。男演员穿白衬衣、制服裤或着西装。 建国后,二人转专业团的服饰很讲究,县以上民间艺术团的服饰化妆不亚于歌舞团,乡镇散在的二人转团队稍差一些,但也都是行头服饰俱全。很多半农半艺剧团,舞美化妆与旧社会相比,大展,由原来的简单粗俗,变得更加细腻讲究。同时也应该看到,业余剧团的舞美与时代相比,远远不够,仍显得粗糙,土气。其美感特征有待提高。

建国后的服饰化妆潜在一个问题:过于靠近角色,当然这个有所得,但所失是不便于转进转出,有碍于一人多角的转换,有待在实践中得到解决。

 百花争艳之美

建国后,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,二人转多姿多彩,其舞台美术,发展为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各种样式。

1.土色土香的二人转。仍是传统的演出方式,传统的舞台美术。人物造型,手持道具,演出场所,都是传统样式,农民化。为广大农民喜爱。尤其是老一代观众,他们有传统的欣赏习惯,看惯了固有的丑扮,滑稽相和扭逗表演。广大乡间的滚地包艺人多演这种样式。城市职业二人转剧团也有演出,但又不同程度地有所改革出新。

2.现代清新的二人转。以反映现实题材生活为主。语言、思想、主题、服饰、表演、音乐都与时代同步。大胆改革创新,给人一种清新快感。注重戏性表演和舞蹈表演,舞台美术综合发展。建国后的二人转创作及参加汇演,以这种样式为主。专业剧团在大舞台演出,也以这种样式为主。

3.典雅脱俗的二人转。唱词典雅如诗,音乐抒情,舞姿优美,宛若轻音乐轻歌舞。服装华丽,景饰多彩。如丹东的《江上情歌》、铁岭的《理解之歌》,阜新的《画中人》。这类作品不多,在大型汇演中时有所见,不便推广普及,但多为知识分子和干部阶层所乐道。

4.时髦开放的二人装。八十年代中期,随着改革开放,东西方文化交流,很多文艺追求现代意识,二人转也有很大反映。为适应现代青年的欣赏情趣,很多剧团在二人转中加进现代流行歌曲,电子琴音乐,迪斯科舞蹈。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。

建国后的二人转舞台,也有所变化。首先是零散艺人,五七搭班,走村串屯演出,被称为滚地包。这种演出散在乡间,为数众多,其舞台美术仍与传统二人转相仿。其次是专业团大篷车下乡。一台大卡车,打开车箱板,下边一支,就是舞台,十分便利。这种演出供不应求。一是专业团少,农村地面广。二是有些剧团捧着铁饭碗,长期附在上面,下去时间有限。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好转。一些专业剧团经济承包,深入乡间,但偏远地区仍是常年无人问津。第三种是城市小剧场、茶社演出。东北三省很多城镇常年开设二人转小剧场。二十世纪后,赵本山绿色二人转崛起,打入大城市大剧场大舞台,火爆异常。本山二人转还打入电道,二人转舞台通过荧屏,送入千家万户。甚至远涉重洋,把二人转舞台搬到海外。

2009年,对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与辽宁省赵本山绿色二人转,孰是孰非,发生一场大争论。一种观点认为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,歌唱扮演,舞台美术,均是遵循二人转传统,是地道的二人转。而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,不唱传统曲牌,只唱流行歌曲,扮相丑怪,表演低俗,不是二人转。

就舞台美术而论,二者各有千秋,又各有不足,应互相取长补短,百花齐放,在保护二人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,允许和鼓励二人转的多种样式并存。

吉林省民艺团的舞台美术在传统基础上精益求精,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,在服饰化妆上刻意求美,俗中见雅;辽宁刘老根大舞台的舞台美术,也是在传统基础上,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,在服饰化妆上刻意突出丑角艺术。但这个丑缺少传统丑的“丑中见美,笨中求巧,傻中见乖,呆中求俏”的美学原则。

在舞台美术人物造型上,如果辽吉两省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,一定会培育出一朵既闪耀传统光辉,又闪烁新时代异彩的二人转新花。愿二人转百花齐放,春色满园。

刘和刚《东北二人转》

小沈阳夫妇《二人转》

潘长江《二人转东北人》

赵本山《求索》、《咱屯里人》

孙小宝《老家拉拉屯》 、《美观》、 《情系二人转》

女生有阎学晶、衡越的歌曲,一般都为东北电视剧的主题曲,都很好听